第115章 电影人-《我的银幕年华》


    第(2/3)页

    这一餐吃得群情激奋,虽然赶不上鸿门宴,可是唐秦感觉,这根本不是影展的氛围,嗯,倒象是全国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来了!

    董卓是谁?那自然就是中影。

    “有意思吧?”谢铁骊导演话不多,他一如既往的平静,平静得让唐秦感觉,他是不是根本没有喜怒哀乐啊,“看来,明天,星星之火啊……”

    “可以燎原。”唐秦马上接口道。

    ……

    嗯,不得不说,中影对这些制片厂的厂长和导演,还真客气,这宾馆可比红楼梦剧组住的宾馆强太多,起码这里供应早餐。

    王洋、谢铁骊,北影的发行处长张华……还有唐秦吃过早饭,早早来到了会场。

    今天,影展举办中外记者招待会,招待会前,中影与全国各地的制片厂还要先举行一个通气会,这是惯例。

    “王厂长,昨晚我才反应过来,你们红楼梦投入两千多万,你们就是建一座荣国府都不止四百二十万……这不是赔了吗?”南京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也快六十岁的人了,坐在王洋身后,就攀谈起来。

    “我们不赔,他们还叫中影吗?”王洋厂长笑道,在整个八十年代,他和中影公司打得一塌湖涂,好几年,一开会就想办法让中影公司把利润给让出一部分,真的不合理呀,片子是制片厂拍的,凭什么中影就把片子拿走?

    两千多万拍出的片子,才给四百二十万,争取一下,给五百四十万,这中间还差着将近一千五万的窟窿,你说,北影到哪去堵这一千五百万去!

    嗯,不错,从1984年开始,电影业被定性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开始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国家每年给予各厂一定的流动资金辅助生产。其中北影获得的国家补助为380万元,虽然电影每年的平均制片成本不断跃升,但是这笔金额始终没有增加过。

    到80年代末,每部电影的平均成本已经接近100万元,北影所需拍摄资金与下拨流动资金的差额将近千万。

    由于电影业利润分配存在倒挂,制片厂年年亏损、还贷无力,银行态度消极,使“贷款制片制”也遭遇瓶颈。

    “这苦水我们得倒,不倒出来,哪个龟儿子晓得我们的苦处。”韩三平不过三十五六岁的样子,却是此时中国电影的少壮派,今天,本应参会的峨影厂厂长因生病无法前来,遂由副厂长韩三平代替参会。

    “对,我们是得争取争取一些新的政策和补贴……”不须鼓动,大家纷纷举双手赞同

    “不给补贴,这个记者招待会,我们也不参加了嘛……”潇湘的一位导演高声道,马上引来一片附和。

    可是就热锅里的水,烧得沸腾的时候,中影的人进来,好嘛,一行二三十人,乌压压一大片,立时就象凉水入锅,沸腾的水花转眼间平息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