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BJ人在纽约-《我的银幕年华》


    第(2/3)页

    「今天先喝你那太湖酒,我还准备了两箱茅台,今天,我们不醉不归。」李成汝说着,又打电话让司机把酒搬进来。

    「烧包,」唐秦笑着踢他一脚,「司机的车就在胡同口,你喊一声他都能听着,还用得着打电话,得,也别让人家在外面了,叫进来一起吃,不差这一双快子。」

    「怎么样,三国演义年底能播吧?」郑晓龙坐下,关心地问起剧组的事儿来。

    现在,全国的各大电视台,能跟中央台掰腕子的也就是京城电视台,具体说,能跟央视电视剧制作中心抗衡的也就是京城电视中心,中心主任就是郑晓龙,渴望,编辑部的故事,都出自他手。

    「正后期剪辑呢,」唐秦也不藏着掖着,央视走的是大气的路线,举全国之力拍戏,京视走的是精品的路线,向来爱出奇招,「这两天,我正作片头……听成汝说,你攒了部剧……」

    没等郑晓龙张口,他主动问起来。

    「我就等你这句话呢,」郑晓龙就笑了,「BJ人在纽约,您不是写过大撒把吗,您说是没出国的家属的事儿,我这部戏,说的是出国那拨人的事儿……」

    哦……

    「如果你爱一个人,请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一个人,请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这样一段富有诗意的表达贯穿了中国的90年代,在中国迅速发展的一个十年当中,一直保守的人们开始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

    在此之前,一些时髦青年们开始穿喇叭裤,烫爆炸头,戴蛤蟆镜,沉溺在所谓的靡靡之音当中无法自拔。

    经过十年的酝酿,我们对于西方文化的好奇已经到达顶点,人们想要近距离感受地球另一端的魅力,正是我们脚下的那座城市,它喷溅出了迷人的流行文化。

    九十年代初,中国兴起了「出国热」,作为社会当中一个新现象,许多文艺创作者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这些相关题材上面。

    对社会变化的感知极为敏锐的唐秦创作了电影《大撒把》的剧本,在当年引发了很广泛的讨论。

    作为第一步反映「出国热」现象的作品,影片把篇幅主要铺设在了因出国引来众多普通家庭发生变故的故事当中。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