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推广红薯土豆-《造船工人回明末》


    第(2/3)页

    这个云南道御史并不是到云南去,而是都察院依照大明十三省划分了十三道,都察院在每个道都分配有几个或十几个御史。除各自划分了地方外,平时都在京城,实际上还是京官。

    “年后就要走了吗?”张恭渝问毛县令。

    “嗯。定了。”

    张恭渝还是想给这个未来的依靠加重点官场的砝码。

    “干爹,你可知道土豆、红薯的产量?”

    张恭渝决定让毛羽健向崇祯推荐这两个品种。

    其实在明朝时,这两种作物都已传入了中国,并没有得到推广。

    比如土豆,引进时多在福建,而当地温度较高,土豆又是按照花卉来种植,根茎结实很小,根本让人考虑不到食物上去,也没有人会想起把花卉根拿来煮着吃。红薯则在万历年间有陈氏从吕宋带入福建耕种,甚至徐光启还作过《甘薯疏》作推广。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徐光启任礼部侍郎时却没有向朝廷推荐。使得红薯的种植范围不广,推广也只在民间。

    这次,张恭渝将两种作物习性,种植方式,包括烹饪方式都形成了书面材料。相信巨大的产量以及西北乃至全国的饥荒,崇祯帝再怎么昏聩也要试种一下。只要结果出来,毛羽健得到重用想来没有问题。

    温氏此次要随同毛羽健一同到京城,想来毛羽健不会再敢娶小妾。他没有挨这顿打,也就没有对驿站的仇恨,不会再上疏建议裁撤驿站了吧。

    “大人,这里还有土豆加工成粉条以及烹饪粉条的方子。如果土豆产量多了,土豆又不易保存,大人可以收购土豆进行加工。粉条加工后可以长时间保存,还能有很丰富、美味的吃法。红薯也是一样的。这个方子可是在给皇上的资料中没有的哟。”

    “呵呵,三儿就算不入仕途,当个富家翁是不成问题的!”毛羽健大笑。

    张恭渝心想:没有官职没有后台,我当个锤子富家翁?那就是随时被你们宰的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