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敏而好学的崇祯-《造船工人回明末》
第(2/3)页
崇祯三年一月二十日,张恭渝再一次面圣。
这一次,崇祯并没有询问皇家商业集团的事情,而是拿出王行俭交给他的奏疏,向张恭渝询问他心中的疑问。
在崇祯心中,农业与粮食才是立国的根本,为何张恭渝的商业行为却为百姓带来了安稳。
“陛下,有句话叫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兵不强。就是说,一个国家农业是稳定的基础,工业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满足百姓的日常需要。而商业能使得产品流通,能够买到外地的商品。足够强的士兵才能保护国家的安全。所以,不能因为农业是稳定的基础而忽视其他方面。”
张恭渝开始给崇祯上课了。
“陛下,我举个例子来说吧。有一个农夫,用木锨挖地,结果一天只能种半亩地。有个商人卖给他一把铁锨,他一天就能种两亩地。陛下,你说这个农夫应不应该买这把铁锨?”
“应该!”崇祯毫不犹豫道。
“对啊,这就是商业存在的价值。商人把别处生产的铁锨运送到了农夫所在的地方,然后卖给了农夫。农夫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可以多开垦土地,多种粮食了,商人是应该有他一份收入是吧,要不谁会离家把一件商品从这里搬到那里。”
崇祯点头。是呀,商人也要吃饭养家,千里迢迢贩运货物,赚点银钱也是应该。
见崇祯点头,张恭渝又道:“木锨变成铁锨,该不该呢?”不等崇祯回答,张恭渝继续道:“要有铁锨,就得炼铁。要炼铁就得开矿,就得有匠人把铁制作成铁锨。农夫干完了活回家吃饭,做饭的铁锅也是匠人打造的。匠人制造了工具和生活用具,也是应该存在的吧
陛下,说到这,只不过是说一个国家,各种行业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他们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任何的行业都不能够忽视。”
“匠人最初用铁锤一锤锤地敲打,在我的工厂……哦,就是作坊里,经过研究,制造出了利用水压的机器来敲打。就如同农夫手里的木锨换成铁锨一样,减轻了劳作的辛苦,每日还可以多造出产品。把手工操作改变成机器来操作,这就是工业化。”
对于崇祯来说工业化是个新词,他努力想把张恭渝说的记住。
“因为工业化,每个人每一天能生产更多的产品,就能把一天的劳力换回更多的收入。而作坊也因为生产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变短,减少了每件产品上支付的报酬,这就是成本下降。作坊可以在降低售价的同时获取比以往更高的利润,使用者也能用比以前还低的价格购买到想要的产品。通过工业化,我的作坊会比其他手工作坊获得更高的利润。所以才能建立平价的医院、提高薪酬、建立工伤、养老等制度。”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