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西幸-《浊世砺行》


    第(1/3)页

    七月中,几路败兵各自退归洛阳。计点人数,左军几无损伤,全须全尾跑了回来;中军只剩得一万出头;右军最惨,直接落个全军覆灭。

    裴果也率部从荥阳归返,报说“不辱使命,已然逼退侯景所部”。此所谓“万晦丛中一点明”也,元修对关中再有百千怨气,这时也不好朝着裴果发作,只得强忍在胸。

    不久消息传来,高欢大军一路南下,飞夺北中城,已至黄河北岸。

    北讨军一败涂地,高欢大军逼近大河,仿佛前事重演,洛阳城里一片惶惶。想是近些年洛阳城战乱不息,大家伙这等亏吃得实在多了,此番也不用旁人提醒,一时间拖家带口出城逃难者,络绎不绝。

    说也奇怪,高欢赶到北中城后,居然就此没了动静,既不见其往攻河桥,亦不曾效仿尔朱氏打造木筏借以强渡。

    过得两天,有使者从北岸过来,带来了高欢的奏表,大意就是说他并无篡逆之心,此番全是天子遭了身边佞臣蒙蔽,方致此祸。如若天子肯诛杀佞臣,并且迁都邺城,则他高欢定当收兵归晋。言辞切切,曰其为大魏尽忠之心不变。

    元修一众虽觉奇怪,可既是有了转圜的余地,好歹松了口气。

    他等自然不可能听信高欢所言---旁的不论,就好比斛斯椿、元宝炬、长孙稚几个,那可都是教高欢点了名指了姓,赫然名列“佞臣榜”之上。即元修自己,到底是个心高气傲之人,若肯乖乖跑了去邺城从此对高欢俯首帖耳,那么当初又何必费尽心机行此北讨之举?

    当下最要紧的,乃是商量下一步如何走。

    斛斯椿最好哪里都不要去,待在洛阳他最是自在,于是第一个提议:“洛阳尚有两三万兵马,凭河坚守,未尝不可。再以天子令号召天下勤王,或许还有再起之机。”

    话音才落,所有人一发跳了起来,就没一个赞成的。这也难怪,孝庄(元子攸)前车之鉴不远,谁人又会不怕死?

    斛斯椿瞧见,一阵悻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