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孽障!你自己看!-《九世凤命》


    第(3/3)页

    另一部分人担心的事情太多,那一点点的欢喜根本不足以支撑他们笑出来。

    甚至还有一些人连半点儿欢喜之情也没有,只想寻个机会往阮青枝背上插一刀。

    所以满殿里看上去,还是皇帝的笑容最真实。

    这时太后已在龙椅旁边的偏位上落座,看着皇帝提醒道:“青枝是大功臣了,不眠不休一路奔波从阳城回来报喜,你怎么还叫她跪着?”

    皇帝闻言忙道声“疏忽”,立刻吩咐内侍去给阮青枝搬把椅子来。

    这会儿到内殿去搬椅子也来不及,内侍顺手就把凌霄先前坐的那把搬了过来。阮青枝也不推辞,谢了皇恩坦坦然坐下。

    皇帝向前倾了倾身子,伏在龙案上看着她,神情是前所未有的慈和:“治疗瘟疫的药方子,是谁想出来的?”

    阮青枝坦然道:“是我和阳城的大夫们共同斟酌着、反复试验多次才拟定的。当然最初给出思路和最终拿定主意的都是我,我的功劳最大!”

    此话一出,有几个置身事外的老臣忍不住笑了出来。

    郑太医高声嘲讽道:“倒是忘不了给自己表功!”

    阮青枝回头睨了他一眼:“我有功为什么不能表啊?你倒是也想给你自己表表功,你有吗?既然酸气那么大,不如求陛下给你个机会?——你即刻赶到阳城去,让剩下的那几个病人停了我的药、改用你的方子治一治,看看死不死人?”

    郑太医差点让她给气死过去,本想回头向同僚求助,却见附近几个老大人们都露出了不忍直视的神情,就连翰林院那几位素日与他交好的也都不住摇头。

    人家小孩子为自己表功那叫心直口快天真赤诚,你一老头子在旁边酸,丢不丢人!

    显然皇帝也觉得很丢人,不客气地对郑太医丢出了一句:“你那方子只有三成把握,况且又未经验证,还是不要拿出来残害我南齐的子民了!”

    郑太医又急又怒又是惶愧,以首触地连连请罪。

    皇帝却并没有什么兴趣跟他多言,仍旧又看向阮青枝,神情语气愈发慈和:“想不到此番阳城大难,竟是你一个小姑娘力挽狂澜!那段日子过得不容易吧?为什么不早些送个消息回来,朕虽没什么顶用的人手送给你,至少也能送一些药材钱粮,让你过得舒坦一些!”

    阮青枝微笑拱手:“陛下心系百姓,这是天下皆知的。阳城的百姓们原本是想向朝廷求救来着,只是这一次瘟疫爆发得突然,封城封得更突然。百姓们几乎都还没回过神来,城门就不能进出了。”

    皇帝闻言若有所思。

    栾中丞忽然开口问道:“你说‘封城封得更突然’?有多突然?”

    阮青枝不认识这个老头儿,只觉得这句话问得很是时候,忙回头向他笑了笑,答道:“据我所知,从盛公山到阳城步行大概要走一两天。但此次事故之中,从那对祖孙带病硬闯城门开始,到盛公山将士封锁阳城,这段时间加起来也不足十二个时辰。所以我一直在疑惑,除非盛公山将士是插翅飞过来的,否则他们一定提前知道了瘟疫会爆发。如果再加上调兵遣将安排粮草的时间,那就更不对了。”

    这样算起来,盛公山驻军启程开赴阳城的时间,竟要比那对祖孙闯城门进城还要早!

    这背后的问题就大了。

    怎么会有人提前知道那对身患瘟疫的祖孙要闯城门?又是谁提前通知了盛公山的将士?难道阳城瘟疫,竟不是天灾,而是……

    先前阮青枝指责凌霄散播瘟疫的时候,众人勉强可以自我安慰说是小姑娘口不择言。可是现在疑点摆出来了,阳城的瘟疫真的有了人为散播的可能性,那就不是“女孩子年幼无知信口开河”能解释的事了。

    众人不由得又想起了先前的争执,齐刷刷看向了凌霄。

    凌霄脸色煞白,眼睛瞪得溜圆:“你们看着本王做什么?阳城的事,本王如何知道!”

    “殿下当然知道!”张俭冷笑道,“盛公山的驻军,不正是您下令调去围城的吗?下官记得,当时陛下在早朝之前才刚刚收到阳城爆发瘟疫的急信,而您却声称在前一天就已经调兵围住了阳城水泄不通。”

    凌霄急道:“那是本王用信鸽……”

    军令不可能信鸽来传递。凌霄补充道:“本王用信鸽传了消息给祝衡,他提前作好部署,等调令一到立刻出发星夜兼程赶过去的,当然快!”

    这个说法,并没有洗脱他的嫌疑。

    就算他的解释都是真的,时间仍然对不上。

    一个消息从阳城用信鸽送过来,再从上京传递到盛公山,这一来一去差不多就要一天时间。

    所以无论怎么算,盛公山的驻军都不应该在出事第二天就神兵天降出现在阳城。

    而且,阮青枝又不咸不淡地补充了一句:“围城的时候,阳城还没有爆发瘟疫呐!就只是一对生了烂疮的祖孙进城,引起了百姓恐慌而已!所以后来百姓们可佩服围城的将士们了,都说他们能未卜先知!”

    朝堂上可没有人相信什么“未卜先知”。

    角落里不知是谁说了一句:“盛公山,只怕水很深啊!”

    “盛公山,”一直在沉吟的皇帝忽然抬起头来,“传谕,召盛公山祝衡进京!”

    这时,一直被冷落在龙案旁边的御书房太监小安子终于插上了话:“皇上,盛公山祝衡大统领送来了一封急奏。”

    皇帝到这时候才想起了他,立时急怒:“既然是要事,怎么不早说!朕还以为你是个哑巴呢!”

    小安子不敢辩解,忙将奏章举起奉到案前,跪下请罪。

    皇帝自己也知道不是太监的错,冷哼一声哗地将奏章展开铺在了龙案上。

    满朝文武同时伸长了脖子,其中睿王凌霄尤其突出。

    这奏章,关乎他的性命了。一会儿且听听奏章上是怎么说的,一定要打起精神来随机应变……

    凌霄正这样想着,忽然眼前黑影一闪,竟是那本奏章直直地向他的头顶上飞了过来。

    同时砸下来的还有皇帝震怒的声音:“孽畜!你自己看!”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