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帝乙到了人生的最后关头,说话没了顾忌:“你们认为,八百诸侯中哪些最有威胁?” 没想到啊,他居然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短短十天不到,他与祭天大典上那个意气风发的帝王,判若两人。 “陛下尚有千秋之寿,请珍重龙体,不可再出此言!” 寿王从来都不愚蠢,只是也不算多聪明,这种利用各方的局,就连顶尖的智者都不敢说将一切操控于掌心,他却以为自己与众不同,结果现实给了一个巴掌。 帝乙心中有数,长长叹了口气,奋力起身,对着四位臣子招了招手。 直到闻仲来到面前,开口将帝乙的问题重复了一遍。 东伯侯姜桓楚,南伯侯鄂崇禹,西伯侯姬昌,北伯侯崇侯虎。 另外三位老臣却是心中有数,姬昌的父亲,也就是上代西伯侯姬历,是被上代商君囚禁杀死,原因正是忌惮西歧势大。 寿王一怔,换成以往,以他的脾气,那肯定是顺昌逆亡,管你什么四大诸侯,不服就杀。 相比起来,最为跋扈的是北伯侯崇侯虎,在封地内横行一方,鱼肉乡里,朝歌令其调兵时,三番五次拖延。 昔日成汤取夏朝代之,是在三千诸侯的推举下称帝的,看似是众望所归,其实不过是利益交换。 这就是不斩草除根的后果,可想要斩草除根,又谈何容易? 在寿王凄厉却无声的尖叫声中,双方的头顶上,玄鸟振翅,互相较量。 若是一时的气急攻心倒也罢了,总能恢复,但帝乙早年与犬戎九夷交战,受了暗伤,身体早已被病痛拖垮。 这算怎么一回事? “此话出得我口,入得你们耳,再无别人知道!” 当然,闻仲也可能只是一时气愤,并且再也不愿意让兄弟阖墙,自相残杀,才做出维护大皇子之举,接下来还有挽回的机会。 七部众悲痛欲绝,强压下仇恨,带着帝释天的尸体匆匆消失,而闻仲则站到了黄尚身侧,予以保护。 闻仲是两朝元老,无论是声望、地位还是能力,都在商容和比干之上,他的意向可以说代表了大部分臣子的决定,正是因为有闻仲的支持,寿王的位置才坐得稳固。 双方还有亲戚关系,姬昌的母亲是帝乙之妹,渭水迎娶,传为佳话,后来姬昌刚刚出生,上代商君以想看外孙的说法,让姬历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姬昌进京,然后以莫须有的谋逆罪名,将姬历抓捕入狱,不久后杀之。 但他刚刚犯了错误,此时听到这个敏感问题,立刻违心地道:“孤自当团结八百诸侯,令四大诸侯各领二百诸侯,令天下顺平,国泰民安。” 事后证明,这种做法是极为愚蠢的,不仅无法解除威胁,还让大商陷入不义的被动境界,其子姬昌长大后更是励精图治,西岐不弱反强。 这个答案,是真的不争。 “太师,将这些贼子统统拿下!” “不!!!” “是!” 寿王感到十分荒谬,然后又升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愤怒:“孤就是不信,帝位谁不要!” 现在对于他的大事情,是眼前这场骚乱。 闻仲看向黄尚:“子启殿下呢?” “四大诸侯!嘿,四大诸侯!” 也是寿王近来表现太过不堪,再加上大典上的混乱,令帝乙不得不多想。 黄尚对此不以为意。 这四大诸侯不仅是自己的诸侯国实力强劲,更有一批盟友簇拥,权势极大,九夷和犬戎之所以能对大商形成威逼之势,四大诸侯也有养匪自重的嫌疑。 “来吧!” 寿王一惊,心中发虚,再也说不出话来。 他说到一半,想到了寿王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脾气,不禁再度剧烈咳嗽起来。 闻仲知道,这是最后的考验了,并且陛下对于寿王继位,也产生了一些动摇,否则根本不需要问。 当闻仲转身离去,回到殿内向帝乙禀告,寿王惊疑不定地看了过来,低声道:“你到底要什么?”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