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也好,也好。” 韩跃民嘿然一笑,紧接着聊到了分账, 执意要从原先的五五分,改成四六分。 “说好的是五五分,就五五分。” 方言听到自己占六成,摆了摆手。 “不行,这可不行,这点子、这路子,甚至这摊子的选址,全是你想的。” 韩跃民摇头说:“我无非就是卖卖力气,喊喊嗓子,谁上谁都行。” “咱们之间就不要推来推去。” 推脱了几次,方言提到了“四合院”。 韩跃民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这是想让自己多挣点钱,早点换房,早点和方红…… 到时候,这股份是自己的,更是方红的! “韩哥,宅子的事你继续帮我打听。” 方言道:“还有,我要提醒你,以后最好能有几個信得过的人,一个人不管摆摊,还是到杭城进货,都太危险了,扒手、劫匪、路霸、老炮儿,多一个人,多份照应。” 韩跃民犹豫道:“这人不能雇吧?” 方言说:“现在的说法是‘七上八下’,8个人以下叫请帮手,8个人以上才叫雇工。” “是嘛!” 韩跃民心安下来,就听他滔滔不绝地说,让自己多跑几趟,积累足够的资金和经验以后,就从东八里庄转移到秀水街,那一带跟外交公寓、国贸等外国人和华侨的聚集地相邻。 这可是燕京第一批个体户富起来的宝地。 号称“国际dao爷的后仓库”。 通常把南方买来的服装低价“囤”起来,再高价卖给那些在秀水街里大批采购的人。 甚至不久以后,直接走出国门,将低价“囤”来的衣服以更高的价格在国外进行销售。 “你花的是RMB。” “收回的很可能是外币和外汇券。” 方言笑道:“如果跟文三那帮票虫子交易,一进一出,又可以多赚一笔。” “岩子,你怎么什么都知道啊。” 韩跃民既兴奋又好奇。 “我是个作家嘛,经常去街上采风调研。” 方言说:“自然要摸一摸个体户这些新生事物的情况,这种事,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我明白,我明白。”韩跃民一脸严肃,“这些事我绝不告诉别人,除了你姐。” “那个体户的营业执照,你得抓紧申请。” 方言提醒了一句。 “嘿嘿,已经在跑手续了,我也不想以后摆摊的时候,被公安、工商撵鸡似的到处撵。” “不光是为了这个,也是为了以后你和我姐发挥自己的特长。” “特长?” “设计、裁缝、纺织工艺。” 方言回头看了眼他家的缝纫机,以及摆在桌上的《服装裁剪》、《裁剪与裁缝》等关于裁剪的书籍,也许做不出羽绒服、呢大衣,但包包、袜子、裙子,缝纫机总能踩得出来。 这年头,缺的不是裁缝,而是布料。 恰恰温瓯的林家院市场,有所需的布料。 “你是想我们进布料,自己做?” 韩跃民瞪大眼睛。 “韩哥你不是想有一天当被服厂厂长,然后生产我姐设计的时装吗,以后会有机会的!” 方言拍了下他的肩膀,站了起来。 韩跃民吃着他画的饼,忍不住畅想未来。 画面太美,简直不敢想象! 当看到他准备离开的时候,赶紧叫住了人说:“岩子,这钱你忘了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