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沈丛文和章兆和不为震惊。 “老师,将来的文坛不仅仅需要接班人,也需要能带领华夏文学复兴的领军人。” 汪曾其隐晦地暗示,大意就是方言是很有可能统领全国文坛新军的那个大帅,方大帅! “是啊,《潜伏》发表了之后,我们编辑部里就一直有人说,文坛需要100个‘方言’。” 章兆和作为《人民文学》的编辑,感叹了一句,“光年、冯木等同志也非常器重他。” “前不久,他在戏剧上就闹出了不小的动静,您二位也应该听说过吧?” 汪曾其暗戳戳地说,现在方言唯一的弱项,恐怕就在散文上,偏偏又那么有天赋! “改天啊。” 沈丛文沉吟了半晌,“等我把稿子改好了,让小方到家里来一趟吧。” ………… 方言万万没想到,汪曾其竟然会喊上他一起拜访沈丛文。 更想不到的是,汪曾其说不能空手去,必须带点礼物,结果两人出现在老东单菜市场。 “汪老,您说的礼物不会是这个吧?” 方言看着人流,哭笑不得。 “当然不是,菜和肉只是原材料。” 汪曾其的礼物是上门给沈丛文做菜。 “嘿嘿,那我今天算是沾到口福了。” 方言咧嘴笑道:“都说您是地道的美食家,是作家里最会吃的,是厨师里最会写的。” “这话过了,我也就会做几样小菜而已。” 汪曾其挑挑拣拣,“比如这红萝卜,又叫秋萝卜,一年里只有这几天最好,早几天,萝卜没长好,水分少,发艮,不甜,过了几天,又长过了,糠,你说说怎么做合适?” “要不咱来一个‘群英荟萃’!” “群英荟萃?这是道什么菜?” “就是把青萝卜、白萝卜、水萝卜、红萝卜拌在一起。”方言嘿然一笑。 “哈哈,这菜倒不错,就是这名儿太雅。” “有俗的,叫‘萝卜开会’。” “‘萝卜开会’,这个菜名俗得好!” 汪曾其摇头失笑:“不过时节不对,立秋以后得少吃凉拌菜,这回咱们做干贝烧萝卜。” “得嘞。” 方言提着篮子,跟在身旁。 汪曾其就像个寻常老者,絮叨着一日三餐的柴米油盐,话里话外都是生活的滋味。 很快地,篮子里装着萝卜、豆腐、栗子、土豆、韭菜花等家常小菜,还有汪曾其从家里带来的米线、高邮鸭蛋等地方特产。 两人提着东西,来到沈丛文家中。 “师母。” 开门的是章兆和,方言在《人民文学》编辑部跟她打过照面。 “老师的身体怎么样?” 方言跟着汪曾其,走进了屋。 “我啊很好。” 沈丛文从书房走出来,“前天才检查过,没什么大毛病。”说完,眼睛落在方言身上。 “你就是茅公的弟子,小方吧?” “丛文先生,您好。” 方言规规矩矩地鞠了一躬。 在汪曾其的互相介绍下,沈丛文和方言聊了开来,“让他们忙他们的,你跟我进屋吧。” 方言看了眼汪曾其,就见他以烧菜的由头,笑着走去厨房。 沈丛文拍了下方言的肩,“我这个弟子啊,对‘吃’情有独钟,当年在西南联大,读了四年,吃了四年,就连鬼|子的飞机在春城上空盘旋,师生们往郊外逃命的时候,他竟然还吃着点心,往反方向跑。” 方言好奇道:“跑错了方向吗?” 沈丛文笑骂道:“他说那边的树林有松子可以吃,就算被炸死,也不做饿死鬼。”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