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能吃能吃,上面都写了,真正的美食在食客的眼里,是能散发出万丈光辉。” 小高举着《燕京文学》,语气认真:“也没有锅气,妈,这样的菜是没有灵魂的。” “是啊,锅气是一道菜的灵魂。” 高义俨然一副美食家的作派。 “什么乱七八糟的,赶紧给我吃!” 妻子拿起筷子,拍在桌上。 高义和小高缩了缩头,乖乖照做。 小高对着萝卜汤,像法师施法一样,嘴里不停念叨:“这个是鸭血汤,这个是鸭血汤。” 然后,对着热气腾腾的米饭喊,这个是“蛋炒饭”,又对着鱼喊,“这个是鲤鱼焙面”。 自我催眠了一会,小高咬了一口,直接破功,哭丧着脸,“这个不是蛋炒饭。” “你神神叨叨什么呢?” 妻子皱眉,以为儿子脑子出问题了。 直到高义把前因后果说了个大概,她才明白儿子是中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毒,把手一伸,“有你们说得那么神嘛!拿给我看看!” 高义把杂志双手奉上,“老布啊,这方老师写的‘拌萝卜丝’,‘烧小萝卜’,我看着就蛮好吃的,晚上我们就吃这个好伐?” “萝卜?” 妻子低头一看,视线不自觉地被一句话深深吸引。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 王硕看到这里,把杂志砸在桌上,“方老师写得好啊!” “可不是嘛,而且发表的时候也好,正好就在咱们要开烤鸭店的档口!” 叶晶搓了搓手,兴奋不已。 王硕沾沾自喜,“瞧见了嘛,哥们出这个烤鸭店的主意,是不是很明智?” 叶晶竖起大拇指:“因为方老师的文章,全聚德那儿真的是满座,根本抢不到位子。” “这哪儿成啊,咱们的烤鸭店也赶紧开起来。” 王硕笑道,“方老师给的这泼天富贵,必须得有我们一份!” 不单单是全聚德,但凡是散文上提及的饭庄、餐馆,这些天统统生意火爆,远超平常。 在《少林寺》掀起全国武术狂潮的时候,《舌尖上的中国》也在大江南北扬起美食的热潮。 本来华夏自古便是“民以食为天”,美食对老百姓的诱惑是刻在骨子里。 何况这年头,许多人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对“吃饱”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对“吃好”更是一种说不出的向往。 《舌尖上的中国》渐渐地变成了精神食粮,不少人甚至在啃着窝窝头,喝着玉米粥的时候,都会就着方言这些散文下饭,满脑子想象着文里的美食,望梅止渴。 也有的人家,干脆就把《舌尖上的中国》当成了菜谱。 按照方言写的配方和步骤,变着花样地给家里做出干贝烧白菜、塞馅回锅油条…… 特别是萝卜,因为这会儿正是白萝卜大量上市的季节,水灵灵的萝卜清爽可口,口感嫩脆,而且能补气,堪称“小人参”。 方言特意多写了几种吃法,一不小心,就带动了全国萝卜的销量。 供销社、菜市场的萝卜被硬生生地抢光,以致于供不应求、萝卜告急。 甚至有的地方领导被惊动,紧急开会,协调各方,调拨萝卜,满足人民群众的的需求。 这下子可真的是萝卜开会! 为了萝卜而开会!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