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结果没料到,跟自己抱着同样想法的不再少数,四九城的饭庄,基本上人满为患。 这种爆满的场景,已经不是一天两天。 自从《舌尖上的中国》发表之后,不只是《文艺报》、《文学报》等报纸加以评论,燕京各区的馆办报纸更是推出了关于美食的专栏。 西城的《蒲公英》、东城的《钟鼓楼》,朝阳的《芳草地》,海淀的《枫叶》,彼此非常默契,只转载《舌尖上的中国》里提及它们这一带美食的散文,同时补充了文章里没有的。 一下子,燕京就出现了类似“淄博烧烤”的火爆场面,全聚德这些老字号就不必说了。 就连八大楼里几个刚刚复业的餐馆,也是一个空位也没有,所有人无不感激一个人。 那就是方老师! 然而他本人此时正在四处找馆子,常去的都满座了,简直是“作茧自缚”。 好在理发的时候,从靖大爷那里知道,他有个老主顾开了家地道的牛肚店。 苍蝇馆子,由刘大爷一家经营着。 因为念及跟靖大爷的交情,直接在后厨搞了个VIP座位,方言跟着靖大爷沾过几回光,也就慢慢跟刘大爷熟络起来。 “方老师!!” “您这生意瞧着红火啊。” “托您的福,托您的福。” 刘大爷说多亏了《舌尖上的中国》提到他们“爆肚刘”,现在生意好得不能再好了。 方言问:“那还有座儿嘛?” “换别人没有,您和老靖就有!” 刘大爷把他们引向后厨的专座。 穿过过道,就听到一桌的食客聊了起来。 “爆肚儿分为葱爆、油爆、汤爆三种。” “这家专门做的是汤爆……” “要想好吃,关键在‘爆’上。” “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鲜、嫩、脆、爽口,缺一不可。” “吃的时候也讲究个顺序,原则就是‘先鲜,再脆,最后嫩’,不然就不地道了!” “………” 顺着声音望去,方言越瞧,越觉得说话的那人眼熟,这不在烤肉宛遇到的那个哥们嘛。 只见他正在和他的朋友们,边吃着爆肚,边侃侃而谈。 “没想到吃个爆肚儿,还有这么多讲究啊?” “那可不!几盘爆肚儿下肚,然后冲上碗爆肚儿的清汤,原汤化原食,再吃上一个刚出炉的芝麻小烧饼,这叫一个美啊,按《舌尖上的中国》讲的,就是‘人间有味是清欢’。” “没错,就是方老师写的这味儿。” “方老师他真不愧是个老饕啊!” “谁说不是呢,燕京城里恐怕也找不到几个比他更懂吃的大吃家。” 听了一路,方燕只觉得嘴巴馋,肚子饿,迫不及待地跑到后厨坐好。 “别急,先调料。” 方言耐心地说:“吃爆肚儿的料要清淡,好的芝麻酱,加上些酱油、米醋、老蒜泥、姜末儿,还有最后一味注入灵魂的香菜。” 扫了一眼桌面,“刘大爷,香菜呢?” “在这儿,都给您搁这里。” 刘大爷的儿子端来一大碗。 方燕看到热气腾腾的爆肚儿上桌,急得抓耳挠腮,当哥哥把调料递过来的时候,整个人就像饿死鬼附体一样,两眼冒着绿光,就着小饼子,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方言笑了笑,“慢点吃。” “哥,再来一,不,再来两盘!” 方燕把脸吃的鼓鼓囊囊。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