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潘耀名和方言一样,也觉得不自在。 一个个脚步加快,走进一家中式餐馆。 好在这餐馆的名字,不叫「丁胖子」。 一张张餐桌上,已经团团地坐满了人。 旧金山有着大大小小的华人华侨的社区和组织,华人总数虽然没有纽约的多,但华人的比例,远远超过了纽约,至少在20%以上。 「这位是赵伯溪先生,非常喜欢戏剧,主持了一个"海运"剧社,今年受邀回华夏表演。」 「……」 「这位是陈若曦女士,是海外 华文女作家协会的创始人兼会长,也是《华侨日报》几家报纸的特约编辑,专门给华文报纸写稿。」 「这位是刘夷良先生,笔名江楠。」 听到「江楠」,方言立刻把目光投向那个看上去斯斯文文的眼镜男人,不禁想到了后世轰动一时的「江楠案」,这人可是个大特务。 而且是双面间谍,也是佛波勒的线民。 甚至,出版过常凯申儿子的传记。 在田老板的介绍下,两拨人互相认识,打着招呼。 「幸会,幸会。」 正当方言挨个握手时,赵伯溪激动地凑了过来,「你是不是就是那位提出"世界戏剧体系"和"三大表演艺术体系"理论的方言!」 「区区不才,正是在下。」 此话一出,立刻一片哗然。 特别是「海运」剧社的社员们,一窝蜂地涌了上来,一副「终于见到真人」的样子。 「没想到岩子在美国都这么受欢迎啊。」 王安逸不禁感慨了一句。 白若雪却诧异不已,一问陈若曦才知,华夏的各大戏曲团经常到海外巡演,旧金山、纽约、西雅图等地的华人每次都会去捧一捧场。 到场的媒体,除了《旧金山晚报》等以外,自然也有《华侨日报》等华文报纸。 每当接受采访时,戏曲团总会把「世界戏剧体系」、「三大表演艺术体系」等理论搬出来,而提出这个理论的「方言」,自然也被反复地提到。 随着各大华文报纸的报道,方言这位「青年戏剧理论家」,渐渐在华人圈里,小有名气。 话题围绕着方言,白若雪和陈若曦尽管是第一次见面,却仿佛一见如故,闲聊了起来。 「我听萧老说,你和方言在美国出版了一本?」陈若曦语气里透着好奇。 「喔,还有这种事!」 江楠看了看被包围的方言,又望了望白若雪,就见她摆了摆手,谦虚地说:「是方老师独立完成的,我只是替他做些翻译工作。」 萧乾笑道:「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翻译跟创作没有高低轻重之分,两者都很重要。」 文洁若欣然同意,甚至陈若曦直接搬出余光中的说法,「翻译也是一种创作,至少是一种"有限的创作",我非常地认可这个观点。」 然而,江楠的关注点并不在此。 「你们写的那本叫什么?」 「《拯救大兵瑞恩》。」 白若雪从包里,拿出随身携带的书。 「能借我看一看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