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二天,《长安日报》率先登出了昨天座谈会的新闻。 但是,报道的重点显然有一丝丝的偏差,从“西部电影”,转移到了方言的“寻根文学”。 而这并不是个例,长安,乃至陕北的媒体,有一个算一个,连篇累牍地宣传“寻根文学思潮”。 《文化艺术报》、《陕北日报》、《汉中日报》等报纸的文艺版块,长篇大论地探讨起来。 在如此的推波助澜之下,“寻根文学”一下子引起全省作家、编辑以及读者们的关注和讨论。 更何况,提出“寻根文学”的这个人可是方小将! 大街上,出现了难得一见的排队抢购报纸的场面。 王天乐飞快地骑着自行车,来到位于铜川的陈家山煤矿,轻车熟路地走向一处窑洞。 此时,陆遥坐在屋里,面前堆放着如山般的资料和笔记,整整几十万字。 这些全是自己费了两年半的时间,一点一点地搜罗起来的,甚至把全省、市、县各级的报纸都收罗过来,目的就是为了在《走向大世界》里,把陕北城乡改革时期的社会面貌,统统写出来。 “哥!哥!” “天乐,你不在编辑部里呆着,怎么跑我这儿来?“ “哥,出事了。” 王天乐本来是矿上的采矿工人,后来在大哥的帮助下,调到《延安报》当记者。 陆遥这么做,既是想提携兄弟一把,也是拿他当观察对象,新作里的“孙少平”就以他为原型。 “大事还是小事?我不是说了嘛,如果没有什么大事的话,就不要来打搅我。” “哥,这回真是出大事了!” “什么大事?不会又是你嫂子来信催我回家吧?” “不是,这事跟嫂子没关系,跟方言方老师有关!” 说话间,王天乐从公文包里递上厚厚一叠的报纸,但凡是省内的,基本上都在里头。 陆遥粗粗地一看,上面都是关于“寻根文学”的定义、观点、见解,以及本报编辑部的评论。 “作家们写实际问题,写很多牢骚和激动,也应该把目光投向更深的层次,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历史文化的谜……” “岩子真的是‘不语则已,一语惊世’。” 一目十行,一边浏览报纸,一遍感慨道:“文坛又要闹出大动静啦!” “可不是嘛!” 王天乐说,仅仅《延安报》的编辑部,围绕着“寻根文学”,争论不休,吵翻了天。 陆遥遗憾道:“只可惜我当时不在现场,不能跟岩子面对面聊聊,坐而论道。” “现在也不迟。”王天乐说,“哥,方老师估计还要在长安待一段时间,要不我们现在……” “算了,平洼、忠史他们会去的,我就不去凑这个热闹,时间紧迫,我要把精力放在创作上。”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