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10月1日,国庆节到。 日本代表团的男女青年编成了一个方队,被安排参加群众大游行,从天安门广场上走过。 方言本以为自己的位置会是在观礼台,万万没想到是跟万佳宝、章光年等人一样,在城楼之上。 “岩子!” 就在此时,王朦冲着他招了招手。 方言又惊又喜,走上前去,相互寒暄了几句。 “你托晓曼转交给我的纸条,我已经看过了,你呀,总是给我整出些新样。” 王朦道:“这个《人民文学》和《收获》合办研讨会的主意非常好!” 方言笑了笑,我只是卑微的社会公器,盛放您深思熟虑的果实。 “你就不要谦虚了,这个事,我会跟《收获》的萧主编好好商量研讨会的具体细节。” 王朦随即问到了本次寻根文学会议邀请的作家名单。 “姑且有这么些人吧,燕京方面,钟阿城、石铁生、王硕……津门方面,铁甯、冯骥材……” 方言一一罗列,一直说到晋西的柯云路。 王朦道:“晋西可不只一个柯云路啊,听说过焦祖尧吗?” “略有耳闻,写《跋涉者》的那位?”方言说。 “对,没错,就是他!” 王朦道:“这篇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写得就很好,就很接地气。”接着夸奖道:“晋西的地下是煤海,地上的许多城市都是煤都,晋西老百姓为全国人民供献着光和热,为祖国的现代化贡献强大的能源,那里有矿工们艰辛的劳动,也有矿工身上那种深沉质朴的美……” 方言说:“那就再算上他。” “不光是他,岩子,我有这么一个想法。” 王朦想借找柯云路改稿的机会,到晋西文坛探探路,摸摸底。 方言心领神会,“物色下晋西文坛里还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或者值得栽培的好苗子?” “本来这个工作我想交给王扶、朱伟他们。”王朦叹了口气,“老是让你为了《人民文学》,天南地北地跑,总觉得不合适,但是晋西这一趟,恐怕没有比你更适合的人选。” “因为我提出了‘文学寻根’?” “晋军那边的‘寻根文学’搞得有声有色,一点儿不比湘军差,这股文学力量我们得把握住!” “明白了,那我就去会一会这个晋军。” 方言欣然领命,毕竟,华北地区也是方小将自己的组稿范围和势力地盘。 随后,万佳宝、王朦等人便拉上自己,到处串门,刷刷存在感,混一个脸熟。 顶着沈雁氷关门弟子的名头,恭恭敬敬地跟各界大佬点头问好,也包括远道而来的香江代表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