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有人反驳道:“文艺片一直都是这样,观众应该反思自己的审美水平,这么多年有没有提高?” 方言皱眉,“文艺片可以有门槛,但这个门槛一定不能妨碍广大观众去看电影。” “可文艺片是这样的,观众们只需要去看就好,而我们电影人考虑的可就多了。” “华夏电影要发展,要跟国际接轨,就离不开这些文艺片、这些先锋电影去探索。” “我们的娱乐片比不过好莱坞,比不过港片,华夏电影要想弯道超车,文艺片才是唯一出路!” 又有人挺身而出,坚决维护“文艺审美”路线。 “但你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这不管是对制片厂,还是观众,都是弊大于利。” 方言毫不客气地点出了80年代华夏电影行业的问题所在。 这年头,对文艺片的追求和创作,远远大于对市场和观众的关注。 跟电影厂、电影市场、电影观众的需求完全背道而驰,相当于是“两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之所以会如此,纯粹是如今的文艺片,特别是第五代的电影,有国营电影厂投资和兜底。 正是因为不用在乎票房和盈利,才给了这一批第五代导演和先锋探索电影生存的土壤和空间。 可以说,像章艺谋、陈凯哥这些第五代导演是计划电影体制的受益者,而后来的贾樟科、张扬、王晓帅、陆钏等第六代就没这么幸运,他们直面的是越来越商业化的电影市场,票房是第一位的! 所以,八九十年代国产电影的没落,不仅仅是遭受电视剧、港片好莱坞、盗版碟片等冲击,也是因为这帮不懂商业片的电影人,为了追逐文艺电影和国际奖项,逐渐地脱离观众和市场。 比如《无极》、《满江红》、《图兰朵:魔咒缘起》…… 最夸张的还要数《749局》,跟《上海堡垒》并称为国产科幻片里的“卧龙凤雏”了! 随着“探索”走向“极致”乃至“极端”,这些被惯坏的导演拍出的电影,经常是“零拷贝”。 上至制片厂,下至电影院,经常是入不敷出,赔得血本无归,最后倒闭的倒闭,减产的减产。 毕竟,真正能赢得观众和市场的,不是那些“文艺片”和“先锋电影”,而是现在被电影界和媒体界唾弃、鄙视和排斥的娱乐片,而这场关于“娱乐片”的讨论将决定华夏电影未来的走向。 ……………面对文艺片亏损不赚钱的事实,众人争锋相对,侃侃而谈,现场的氛围越来越紧张。 看着被卷入漩涡中心的方言,龚樰满脸忧色,手心里全是汗。 朱菻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忐忑不安的心越跳越快,尤其当西影厂的代表霍地站起身来。 “关于如何盈利的问题,我们的吴厂长从《拯救大兵瑞恩》、《没有航标的河流》等电影里,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套思路,就是让《黄土地》这些电影拿到国外去,报名参加外国的电影节。” “夏威夷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甚至是在奥斯卡。” “但凡能够在海外电影节取得重要奖项的作品,完全可以就地向国际电影商出售电影版权。” “然后把这个获奖作品带回国内上映,有奖项的加成,自然就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到电影院里。” “就像《那山那人那狗》一样,起初拷贝在国内卖得也不好,可在日本引发轰动,而且拿下日本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立马在国内博得巨大的关注和讨论,拷贝和海外版权的销量都有显著提升!” “…………” 顷刻间,满堂哗然。 一个个交头接耳,激烈地探讨着吴天名这种思路的可行性。 方言大为意外,“国外拿奖,国内上映”的模式,可是后来章艺谋、陈凯哥、娄晔、贾樟科这帮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一贯的做法,没想到这毁誉参半的路子竟然被吴天名给想出来了。 钟惦斐坚决反对道:“能获奖固然是好事一桩,可每年的国际电影节就这么多,能入围重要奖项的作品就已经是凤毛麟角,能获奖的更是屈指可数。” 然后看向文艺审美阵营的人,“难道就指望一两部作品,来抹平文艺片给制片厂造成的亏损?” 一时鸦雀无声,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但始终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最终不得不老调重谈,再一次搬出《拯救大兵瑞恩》、《那山那人那狗》来声援。 “这里我要澄清一下,从严格意义上讲,《那山那人那狗》的确是文艺片的范畴。” 方言笑道:“可《拯救大兵瑞恩》就不是了,它是商业片!” 听到这话,包括钟惦斐在内的所有人感到震惊,满脸都是一副难以置信的样子。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