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二天,燕京大学。 不管是历史系,还是国际关系学,抑或是其他学科,教堂里诡异地出现极其相似的一幕。 那就是讲师、教授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向学生们推荐起这一期的《人民文学》,甚至有的老师要求所有学生必须阅读《大国崛起》,并从中随便地选取一篇,写出读后感言。 “这算是一项作业,本周之内完成即可!” 此话一出,整个教室立马沸腾,学生们议论纷纷。 “方老师的《大国崛起》又出新的了!” “这我昨天就知道,那会儿翻《人民文学》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居然有《大国崛起》!” “怪不得你小子昨儿晚上不睡觉,打着手电筒藏被窝里熬夜,合着就是在看《大国崛起》啊!” “你丫忒不地道了,有这儿好事竟然都不通知咱们。” “………” 众人叽叽喳喳,七嘴八舌,也有的匆匆忙忙地溜出教室,朝学校附近的报刊亭直奔而去。 此时,报刊亭前大排长龙,无不是来抢购《人民文学》的燕大学子,甚至还混入了几名老师。 “葡萄牙、西班牙这两篇写得好是好,可我更感兴趣的是美国和英国。” “咱们中将来肯定有不少要去美国、英国留学的,正好能通过方老师的《大国崛起》,了解更多英国、美国崛起的历史,认识英国、美国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是啊,特别是美国,也不知方老师什么时候写《大国崛起:美国篇》?” “瞧你这损样,等哪天真到了美国,没准都会说那边的空气都格外的香甜。” “去去去,你又没去过美国,你怎么就知道那边的空气不香甜不新鲜呢?” 这般热议《大国崛起》的情景,同样发生在人大、外交学院等大大小小的高校。 毕竟,当《大国崛起》的两篇伴随着《人民文学》的发表而问世时,很快地就被《光明报》、《文艺报》、《华夏青年报》、《燕京日报》、《文汇报》等全国各地的媒体转载、刊登和点评。 此时,一群水木大学的学生不是捧着报纸,就是捧着《人民文学》,在校园里激情交流。 方燕穿梭在人群之中,耳畔边总是能听到有关《大国崛起》的议论声。 “燕子,你哥又出新作了!” 室友作为计算机系仅有的5名女生中的一个,虽然是先天理工圣体,却也对文学充满兴趣。 “你是不是想说《大国崛起》?” 方燕一副司空见惯的样子。 “呀,原来你早就知道了。” 室友眨了眨眼。 “嘿嘿。” 方燕昂起下巴说,你们看过的她全看过,你们没看过的她也都看过,这就叫近水楼台先得月! “那葡萄牙篇、西班牙篇之后会是什么篇?” 室友语气里充满期待。 “接下来是荷兰篇、英国篇、德国篇、美国篇、日本篇、俄罗斯篇,以及最后的华夏篇。” 方燕如数家珍道。 “华夏篇都讲了什么内容啊?!” 室友眼前顿时一亮。 “这个……这个……我还没看到那么后面,等我看完了,再和你说。” 方燕一时语塞,总不能说老哥他还没写出《大国崛起:华夏篇》吧? 室友道:“真的是羡慕你,有这么个了不起的哥哥。” 方燕乐不可支,就听闺蜜说水木大学准备请方言到学校里办一场关于“大国崛起”的讲座。 “说是要好好地让我们睁眼看世界。”室友语气认真道。 “那恐怕得等到我哥从香江回来才行。” 方燕驻足望去,望着又一群正在品读《大国崛起》的学姐学长们。 第(1/3)页